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的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必胜信念,完善政策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全力以赴做好应对疫情稳就业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一、全面辩证长远看待当前就业形势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投资、消费、出口均受到波及,需求走弱,产业链运转不畅,外贸外资面临下行压力,劳动力流动受阻,企业用工需求减少。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稳就业原本就有不少难题,现在又受到疫情影响,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总起来看,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总量压力加大。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处于高位,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在1500万人以上,同时还有一些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后,企业开工复工时间普遍推迟,劳动者返岗就业延迟,招聘用工总量下降。就业主要指标出现波动,就业增长放缓,1—2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万人,同比减少66万人;失业水平有所上升,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涉及疫情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给的重点企业用工阶段性激增,关键行业企业出现缺工现象。东部地区招工难用工贵,中西部地区外出难就业难,劳动力滞留问题突出,劳动力市场大范围重新匹配,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矛盾有所上升。疫情严重地区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行业企业稳岗压力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工复工推后,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受冲击较大,用工需求不足。相关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和服务业用工状况出现下滑。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生产经营和用工比较困难。
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疫情突发正值春季招聘期,导致整个市场需求下降,线下招聘暂停,选择余地明显收窄,毕业生求职就业受到较大影响。疫情加速了部分行业需求调整,毕业生人岗匹配难度有所增加。
五是农民工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目前总量达到2.9亿人,其中外出务工1.7亿人,跨省流动7500万人。农民工多数是生产服务一线普工,灵活就业较多,受疫情冲击更为直接,返乡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较往年同期大幅减少。
但也要看到,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正积极有序推进,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就业局势总体趋稳。我们必须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城镇化率超过60%,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六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的坚强韧性传递了化危为机的底气和信心。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经济总量近百万亿元,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工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14亿多人口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1亿多个市场主体,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近9亿劳动人口的庞大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些都不会因为疫情的冲击而改变,我们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充分把握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二、有力有序推动减负稳岗扩就业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稳就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提高政策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明了做好应对疫情稳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为做好疫情防控中的就业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立足职能职责,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扎实做好各项稳就业工作,有力有序推动稳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着力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建立健全部、省、市、县四级联动的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针对疫情防控、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企业的用工需求,实施台账管理,为企业配备用工服务专员,开展摸底排查,实现企业产能清、员工总数清、缺工人数清、空岗结构清、问题困难清。强化定点服务,实时对接、每日调度,多方式多渠道发布重点企业岗位信息,帮助企业招用工。目前,已帮助中央有关部门转办企业和地方重点企业近万家,累计解决用工需求40万人,解决用工比例达到75%。
——着力推动农民工“点对点”返岗复工。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服务保障机制,针对部分农民工返岗存在的突出困难,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信息对接、运输对接、健康检测对接,畅通“点对点、一站式”复工服务通道,及时通报开工复工信息,推动低风险地区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劳动力有组织、成规模、分批次尽快有序返岗、平安就业。目前,已组织专车19.2万车次、专列367列、包车厢1462个、包机551架次,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超过503万人,有力地推进了复工复产。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要建立健全农民工返岗务工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信息对接、运输对接、健康检测对接,畅通“点对点、一站式”复工服务通道,推动疫情防控期间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图为2020年3月19日,湖北省首批务工人员返岗就业专列从荆州火车站出发,外出务工人员正在进站乘车。人民图片 黄志刚/摄
——着力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为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负担,帮助渡过难关,采取了“免、减、缓、返、补”的阶段性政策,稳定就业存量。“免”就是针对中小微企业免收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减”就是针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三项社保费。“缓”就是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允许缓缴社保费。“返”就是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受益面。“补”就是用好用足促进就业创业的补贴政策,给予就业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见习补贴。预计减免社保费将为企业降低成本5000亿元以上。目前,已有146万户企业享受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222亿元,惠及职工4951万人,受益企业户数已超过2019年全年。
随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有序推进,要优化招用工举措,着力推进线上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推动市场供求匹配,保障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就业应聘双向需求。图为2020年3月3日,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一家公司,一场线上“云面试”正在进行,负责招聘面试的工作人员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和在家里的求职者进行线上对话。人民图片 章勇涛/摄
——着力推进线上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优化招用工服务,实施线上“春风行动”,扩大在线办理事项,动员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机构提供线上信息发布和匹配服务,推行视频招聘、远程面试、网上签约和报到,推动市场供求匹配。针对部分劳动者延迟返岗,既有培训意愿、也有培训时间的情况,组织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开放中国职业培训在线等各类线上培训平台,抓紧上线一批急需紧缺工种的培训课程,鼓励引导劳动者参加线上培训,及时给予培训补贴,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截至目前,全国线上实名注册培训总人次350万左右。
三、打好“组合拳”,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做好“六稳”工作,稳就业居于首位。稳就业既是稳经济、稳预期,也是稳民生、稳信心。要清醒看到,当前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及其对世界经济贸易增长产生严重冲击,全球人员、商品、技术等要素流动放慢,国际贸易、供应链波动等下行预期增加,将给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稳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稳就业工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以推动复工复产为重点,打好稳就业“组合拳”,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加强用工保障,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坚持把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作为当前一项重大任务,充分发挥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分区分级精准落实。持续强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农民工“点对点”返岗复工服务,利用好用工对接服务平台,强化沟通对接和信息共享,进一步采取增强运力保障、便捷“健康码”互认等措施,提高服务便利度。取消不合理审批,坚决纠正限制劳动者返岗的不合理规定,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清除“痛点”,畅通人流、物流,以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公共服务业和农业生产等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复工。
促进政策协同,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推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评估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项治理的就业影响,优化监管治理,注重就业协同,着力消除各领域影响就业的制约因素。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把制造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注重稳定和提升制造业就业。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支持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持续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快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抓紧落实“免、减、缓、返、补”,加大援企稳岗力度。
重点群体稳,就业大局就稳。疫情对经济运行和就业带来较大冲击,要广开就业门路,强化政策激励,拓宽就业渠道和岗位,努力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图为2020年3月15日,江苏省苏州市一名高职校毕业生在苏州一家公司的研发实验室内顶岗实习,正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浓度。
广开就业门路,拓宽重点群体就业渠道。重点群体稳,就业大局就稳。要克服疫情影响,稳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强化政策激励,扩大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规模。扩大事业单位招聘、“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中的高校毕业生规模,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专升本规模。大规模开展就业见习,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加强信息对接,强化实名制管理服务,确保促进就业不断档、不断线。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引导农民工有序求职就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济人开展劳务输出。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加大以工代赈规模,挖掘二、三产岗位,落实返乡入乡创业政策,为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提供便利。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
精准就业扶贫,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要积极扶持发展扶贫车间吸纳就业,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扶贫劳务协作促进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强化贫困劳动力稳岗,巩固就业扶贫成果,有效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的52个未摘帽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区等重点区域,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做到帮扶举措更精准、政策资金更倾斜、岗位投放更密集、技能培训更有效,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对于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人口和易致贫的边缘人口,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把他们及时纳入就业帮扶范围。保持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统筹就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构建就业帮扶长效机制。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要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促进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图为2020年3月21日,在贵州省赤水市长期镇康桥社区,一名妇女在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内钩织产品。
优化服务培训,着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优化就业服务和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力供求匹配效率,是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要建立岗位信息归集发布制度,健全公共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增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统一服务标准和业务流程,提升就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组织实施“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搭建全国统一线上平台,统筹各方面力量,分行业、分区域、分群体开展招聘,开展百日服务攻坚,推送千万岗位。强化职业技能提升,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技工院校基础作用,落实培训补贴政策,为各类劳动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遴选优质线上培训平台,丰富数字培训资源,免费提供技能培训。
强化兜底保障,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工作。就业形势越复杂严峻,越要加强困难人员的兜底保障。要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畅通失业保险金申领渠道,放宽申领期限和条件,确保失业人员相关待遇应发尽发、及时发放。加大再就业帮扶力度,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及时将受疫情影响的人员纳入援助范围,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发一批消杀防疫、保洁环卫等临时性公益岗位,把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用好用足,切实发挥托底安置作用。加大对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就业支持,给予政策、资金和项目倾斜,维护就业公平,坚决纠正对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歧视。
增强谨慎之心,切实防范失业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是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底线。要保持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和紧迫感,加强就业形势和失业风险监测,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强大数据比对,密切关注就业失业关键性指标的变动,密切关注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完善劳动力调查制度,启动就业岗位调查。建立目标责任制,健全预测预警、分级响应、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加强政策储备,强力应对处置,切实防范失业风险在产业链、区域间传导扩散。
来源:求是网